2025-08-18
行业资讯
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 SS)是一种累及多种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还可能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外分泌腺受累症状。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而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出现,为深入研究该疾病提供了重要途径。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约为 1:9 - 1:10,且好发于 30 - 60 岁年龄段。患者不仅会出现眼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龋齿等常见症状,还可能引发肺间质纤维化等并发症。诊断时,需综合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查、泪腺功能检测、涎腺功能测定等多项检查结果。然而,当前临床治疗缺乏根治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免疫反应为目标。
研究干燥综合征面临诸多挑战,如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等。动物模型的构建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在众多实验动物中,小鼠因具有繁殖容易、饲养成本低、遗传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等优点,成为研究干燥综合征的首选动物。
诱导型小鼠模型是通过特异性抗原或致病性病毒等外源性刺激,打破外分泌腺的免疫平衡和免疫耐受,从而激活自身免疫紊乱。一种常见的诱导方式是以 SSA/Ro - 60kD、Ro - 52kD 以及 M3R 抗原诱发自身抗原免疫和抗原抗体反应。但目前对干燥综合征抗原的认识有限,不同小鼠对这些抗原的反应存在差异。例如,使用 Ro - 60kD_316 - 335 肽抗原诱导 C3H/He 小鼠 12 周后,小鼠泪腺分泌受损并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但唾液腺未见异常。而且不同小鼠亚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C3H/HeJ(H2 - k)和 C3H/HeN(H2 - k)亚群具有 SS 易感性,而 DBA/1(H2 - q)和 C57BL/6(H2 - b)则表现出抵抗。另一种诱导手段是使用碳酸酐酶 Ⅱ(CA - Ⅱ)、巨细胞病毒(CMV)等病毒抗原免疫。但这种模拟环境暴露因素致病的方式,同样面临不同种系小鼠诱导后表现不一致的问题。如使用 CMV 在四种小鼠体内诱导 SS 样表现,只有 B6lpr/lpr 小鼠出现了慢性 pSS 样症状,并产生了抗 SSA/Ro、SSB/La 抗体。
基因型小鼠模型通常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小鼠携带特定的遗传缺陷,从而自发地发展出类似于干燥综合征的病理特征。例如,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就是一种典型的基因型模型。NOD 小鼠最初是在筛选白内障易感品系时建立的,该品系小鼠会自发地发展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同时也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涎腺炎,与人类干燥综合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存在特定的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 CD4 + 和 CD8 + T 细胞,以及与人类疾病相似的遗传连锁。除了 NOD 小鼠,还有一些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的小鼠模型。如 SERINC3 敲除小鼠,研究发现这些小鼠出现了类似于舍格伦综合征的症状,如口腔干燥、泪液分泌减少等。进一步研究表明,SERINC3 的缺失导致了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使其功能受损。
杂交型小鼠模型是通过将不同品系的小鼠进行杂交,获得具有特定遗传背景和表型的小鼠。这类模型能够综合不同品系小鼠的优点,更全面地模拟人类干燥综合征的特征。例如,将具有自身免疫倾向的小鼠品系与其他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小鼠品系杂交,可能获得在自身免疫反应、外分泌腺病变等方面更接近人类干燥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杂交型小鼠模型在研究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探索治疗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深入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 NOD 小鼠为例,研究发现其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存在异常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体。同时,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信号通路异常等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人类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
动物模型在干燥综合征药物研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发新的治疗药物时,首先需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估。例如,对于一些针对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的药物,可通过观察其在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判断药物是否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外分泌腺功能等。通过动物模型筛选出有潜力的药物后,再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我国在干燥综合征药物研发方面相对滞后,而动物模型的合理应用将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动物模型还可用于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除了药物治疗,一些物理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也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初步验证。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尝试通过调节动物模型的免疫系统,如采用免疫调节疗法、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观察是否能够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这些探索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小鼠模型和人类在暴露因素、免疫反应以及基因转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小鼠表现出的 SS 样特征与人类干燥综合征特征之间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也各有优缺点,例如诱导型模型虽然能够模拟特定的发病机制,但可能无法完全重现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基因型模型虽然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但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致病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动物模型,提高其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同时,结合多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深入挖掘动物模型中的信息,为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将在疾病的攻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