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与炎症
代谢 / 肝脏疾病评价
心脑血管疾病
肾脏疾病
血液病
疼痛管理
耳科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非人灵长类实验
澎立生物抗感染平台:构建呼吸道模型矩阵,赋能新药临床前评价>>填写表单后可查看
呼吸道感染在季节变化期间发病率显著上升,常导致重症肺炎患者激增,持续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呼吸道感染高居全球死因第四位,每年夺走超过250万人的生命。在这组残酷数字的背后,是病毒、细菌和真菌这三类主要病原体对人类呼吸道发起的复杂攻击,而当前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与病原体快速进化的耐药性,更让这场“战争”陷入胶着。
流感病毒每年在全球导致约 300 万至 500 万重症病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住院的主要病因,而新冠病毒存在再次流行的可能性,这些都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挑战。细菌作为人类长期面对的病原体,凭借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不断增强致病力,持续挑战人体免疫防线。侵袭性真菌感染对免疫缺陷人群危害显著,相关病例全因致死率可达 50%,且曲霉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正全球快速扩散,进一步增加了公共卫生的防控压力。
● 抗呼吸道感染药物研发的临床困境与创新需求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干预,若病情进展至重症阶段,如 “免疫风暴” 引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现有抗病毒药物往往难以发挥作用。细菌治疗领域虽有多种抗生素可用,但超级耐药菌的进化速度远超新药研发速度,当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治疗防线被突破时,临床有时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则面临副作用风险,以临床标准治疗药物两性霉素 B 为例,其在清除真菌的同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相关死亡率甚至高于感染本身。这些现状表明,抗呼吸道感染药物研发亟需创新突破,以给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 动物模型在抗呼吸道感染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阶段对项目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而动物模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动物感染模型能够精准模拟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病理特征,为药物概念验证和实践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是药物临床前评价无法替代的关键平台。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模型可系统再现宿主从感染、病毒复制,到产生病理损伤及重症并发症的完整病理进程。其良好的疾病预测性,使其成为药物临床前药效评价公认的标准方法。凭借这一特性,研究人员得以在进入临床试验前,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估,有效降低研发风险,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 【澎立生物抗感染平台】
澎立生物一体化的抗感染研究平台,拥有丰富的病原微生物资源,结合研究负人员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和经验积累,构建了覆盖全病原谱系的呼吸道感染模型矩阵,为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提供一体化支持。
-海量菌毒株库:拥有近200株标准病原体。
覆盖细菌,真菌及病毒,从敏感菌到耐药菌;以及从机构共享超过1000株的临床分离株。
-深化模型矩阵:打造60余种感染模型组合。
从病毒,细菌及真菌的单一病原体感染,到流感病毒继发细菌感染的复合肺炎模型;从急性呼吸道感染到模拟重症的败血症模型;以及免疫缺陷状态患者的肺曲霉病模型。
-转化研究体系:将动物数据转化为临床价值。
基于PK/PD建模预测最佳给药方案,通过宿主免疫谱分析预判药物的人群应答。
澎立生物案例数据展示:
图1.流感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疾病病理学特征
图2.重症流感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临床相关性验证
图3.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及其在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验证
图4.烟曲霉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在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验证
呼吸道感染的防控既是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挑战。在您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动物模型体系为每一项研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让药物的有效性和结果可转化在临床前清晰可见,是澎立生物始终践行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doi.org/10.1016/S1473-3099(24)00176-2
[2] doi.org/10.1016/ S1473-3099(19)30312-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4: 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94703